【昆明租车】神山圣湖崇拜是生活在世界屋脊之巅的藏民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中古老的信仰崇拜形式之一,也是藏族远古先民万物有灵,自然崇拜信仰观念与藏族原始宗教、雍仲苯教,藏传佛教神灵崇拜、祖先崇拜、灵魂崇拜、英雄崇拜等观念一脉相承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 神山圣湖崇拜是植根于藏民族生存的大自然环境和大自然神秘莫测、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冰雹雪崩、地震天火、瘟疫灾害等。原始先民对这些自然现象不能理解,以至认为是这些高山大湖的神灵所显示的神奇力量。从而对大自然产生了恐惧、敬畏和崇拜心理,逐渐衍化成为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
藏族神山、圣湖崇拜信仰的缘起 藏族原始宗教、雍仲苯教、藏传佛教和民间民俗文化信仰都延袭着这一古老的传统,并加以改造,纳入自身的系统。形成了千姿百态阵容庞大的神山、神湖体系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形形色色的神灵队伍,神山、神湖崇拜便成了雪域藏民族具有共性的历史悠久的大众传统信仰。虽然这种世俗信仰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象征内涵,但都在体现着一种宽容博大的佛教哲理精神,一种对一切自然、生物的无限慈悲、尊崇和怜悯之情,同时又表达着善良的藏族人民追求和平、宁静、美好的生命愿望。
神山与山神崇拜信仰 山神的形态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最早的山神是由原初的直接从庞大无比的山体,以及在山林间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如白雪、云雾的本来面貌出现的。以后,由于自然界的某些动物如牦牛、羊等经常在山林中活动,它们的出现进而促使原始先民的山崇拜意识与原始动物崇拜相融合,由此,原初山神的自然形态逐渐被动物形象所取代。在藏族古老的传说中,许多著名的大山神如:冈底斯山、雅拉香波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山神都以白牦牛等动物为化身的形态出现。从中也反映出藏族古老的白色崇拜观念。随着藏族社会的向前发展,人类在大自然和社会中的作用逐渐显示出来。其原始宗教信仰也开始逐渐向人为宗教过渡。在藏族先民们心目中的山神形态也由原来的山体、动物形态演变成了兽首人身,人首兽身、人兽结合或纯以人形为主的神祗造型。如玛旁雍错等圣湖的龙王都是面容俊美秀丽的人面蛇身、或似龙非龙、似蛇非蛇尾部盘屈,尾梢上扬的动物形态相组合而成的造型。而原来的那些动物形态如牦牛、马、羊、狮、虎、蛇等,则退而成为这种人形山神的伴属神或山神乘坐的座骑。如藏北的念青唐古拉山山神和雅拉香波山神所乘座骑就都是一头白牦牛。阿尼玛卿山神的妻子玛日热羌女神就骑有一匹海螺般洁白的公鹿。 至佛教传入后,佛教为了在藏区扎下根,莲花生大师将这些土著山神都“收伏”为藏传佛教的护法神。并沿用和吸收了藏族原始宗教、雍仲苯教的许多祭祀仪礼,使之融入于佛教教义中,从此,山神具有了双重职能功德,既是雍仲苯教、民间民俗信仰崇拜的山神,也是藏传佛教的护法神。
神湖与龙神(水神)崇拜信仰 初期的龙神,在藏族先民的心目中一般是被视为恶神的,认为他是人间424种疾病之源,凡是癫子、麻风、水疙、恶疮、痘、瘟疫、天花、伤寒、梅毒,甚至连跛子、驼背、哑巴等直接危害人们身体的病症和伤残都无不与龙有关,并把它们通通称之为“龙病”。龙神是人间致病之源,因此对龙神要采取供养和取悦的方式,以博得她们的同情、欢喜和宽恕。否则一旦触犯,人们便会灾上加灾。 龙神的神灵形态也和山神形态一样经历了一个由自然形态向人兽合一,再向完全人格化神祗形态发展的过程。如早期龙神的形态在藏族农区的宅院外墙和厨房水缸墙上、灶头和灶壁墙上,无一例外的都被画成生存在江湖中长有一对大钳子式手臂的蟹的造型。中期的龙神已归入系统体系。被分为5大类,他们分居于世界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五类龙神中既有给人类带来幸福和平安的善神,也有给人、畜、庄稼带来灾难的恶神,还有善恶兼具者。并有明确职能分工,如各司刮风、下雨、降雪、打闪、龙病、战争、善良等。龙神的形态则由原始的精怪向苯波教的神灵过渡,具有了新的宗教内涵和造型形式。苯波教《十万龙经》中所说的这种龙神的形象不是动物的原形,而是依据原始宗教义理,经过人们想像加工后的已赋予人格化的神祗。其造型大多是人身兽首,如蛇头、马头、狮头等造型。这些不同形状的龙神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头顶饰蛇,长有鱼尾或蛇尾的精灵。苯波教在后期的系统化中,接受了印度“龙王”的某些特点,创造出了诸如玛旁雍错、羊卓雍错、纳木错、雍错赤秀嘉莫(青海湖)四大神湖的主神四海龙王,及其分工后所部属的数百龙王体系等。与汉地所传四海龙王类似。其造型亦由多形象、多范畴,归结到统一的造型。多为人首蛇身的人兽合一型神祗。不同的是藏地的龙神大多为女性。以善良美丽、勤劳贤惠具备人性和母性为造型特征,并成为雪域藏地灶神、家神、帐篷神和财宝之主的化身。如拉萨龙王潭湖心亭龙王殿供奉的有名的龙女墨竹色青就以人间女性的秀美温柔为形像特征。 遍布雪域高原的神山有大有小,有高有低。统治这些神山的山神也形形色色,按其形态有大小神山之等级,按宗教地位,有神圣高低之别。按信仰差异有派别之分,按功能特点有种类之不同。按区域还有部落和村寨之区分。但他们都主管着属于自己的领地范围,实施着如主司降雹、瘟疫、灾害、农作物丰歉、护佑人畜兴旺、部落团结、家庭平安吉祥等各种不同的专门执事,因此每一地区都有各自崇拜的神山,每一部落,每一村庄,及至每家每户皆有各自崇拜信仰的一尊或数尊神山,从而形成了藏区庞大的神山体系和众多的神灵队伍。其中最神圣的要数神山之王冈底斯山的主峰岗仁波齐,最著名的大神山要数被原始宗教誉为“世界形成之九神山”,最大的神山要数统驭整个西藏高原的4大神山雅拉香波、念青唐古拉、库拉日杰、沃德巩甲,最严厉凶狠的神山要数青海的念青唐古拉神山,最温柔俊俏的神山则要数喜马拉雅山5座主峰。 原始圣湖与龙神(水神)崇拜,是藏民族远古时期极为普遍的现象,藏族先祖把世界分为天界、地界和地下三界,天上住着赞神,地上住着年神,地下住着龙神。龙神、年神、赞神成为藏族人信奉的最早的原始种灵,并以三神为基本模式,发挥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塑造出了无以数计千奇百怪的神灵队伍,这些造型以夸张的手法、浪漫主义的表现色彩、神秘奥妙的审美内涵、充满哲理的象征性和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成为雪域藏族原始宗教、苯教、民间民俗文化和藏传佛教信仰中最具神秘魅力,最富有宗教传奇色彩和地域民族风情色彩的宗教神灵基型。也是藏族先民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的原始信仰观念的重要体现。
藏族神山圣湖朝拜祭祀供养仪规
建拉则 拉则的用途也有多种,如为部落保平安、家族的繁衍、求得财富、消除灾难等。另外,有些拉则专门是两个部落地理分界而建的标志。拉则中既有属于一个部落的或数个部落共同的,或某一地区的,还有些拉则是属于某个家族或单个家庭的。拉则是西藏高原古老的原始宗教、苯教和民间民俗文化传统,后来藏传佛教也完全继承了通过建立“拉则”来祭祀山神的古老习俗。拉则在发展中还形成了有关“拉则”供祭仪轨的经典。
插彩箭 插箭之前先要在山顶挖好一个宝坑,然后由活佛和长者在坑里放粮食、茶叶、柏香、绸缎及许多物品,尔后大家共同竖起长约十几米长的第一支箭,箭端上挂满了哈达和各种彩带。这时人们就一起围着煨桑台转经,并围绕第一支箭插上其余几十支箭,并用各种彩带和羊毛绳牢牢捆绑在一起,以示团结友爱。然后,每人把代表自己家庭的那支箭插在长箭周围。又从插箭的地方往山顶拉上很多经幡。插完箭后,大家庭欢呼,向空中抛撒印在五色纸上的风马。
放风马
转“廓拉”
插挂经幡 插挂经幡还有其盛大的祈祷仪式。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西藏阿里岗仁波齐神山每年一度的“塔尔庆”“风马”旗立杆盛会。相传它起始于10世纪古格王朝初期,已历经千余年,成为僧俗民众祈祷、祭祀佛祖、神灵,护佑安宁祥和,人畜兴盛的盛大节日;尤其是12年一轮的马年立杆盛会更为隆重。根据佛经记载,藏历马年4月15日,是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成道和圆寂三个重大纪念日重叠在一起的日子,后又因这一天是藏传佛教后宏期噶举派高僧米拉日巴尊者与苯教徒纳热苯琼斗法获胜的日子和藏传佛教传统的宗教民俗节日--萨噶达娃节,于是后世的佛教信徒便把马年作为岗仁波齐神山的本位年。这一天便成为岗仁波齐神山竖立经幡旗杆的庆典日--丹巴素兴节。来自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各地,以及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克什米尔等地的朝圣信徒云集岗仁波齐山脚下的“色尔雄”(意为金盘),参加竖立经幡旗杆仪式和转神山、圣湖大朝拜活动。
“煨桑”祭供 此外藏族神山、圣湖崇拜信仰的朝拜祭供形式还有颂经、敬圣水、点酥油灯、转玛尼轮、放生、撒糌粑面等等。 藏族神山、圣湖崇拜信仰以其深邃的宗教内涵、奥妙的宗教哲理和生动的活动形式数千年一贯。它是青藏高原独特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景观,它不仅从一个侧面展现了雪域圣地宗教文化渊源流长的发展历史和藏民族对宗教的虔诚信仰,也展现了一幅幅动情的人类追求向往人与大自然、人与世间万物和睦相处的美好意愿,也是藏族人以崇高的信念和虔诚的心灵向自然万物传达着一种纯真的情、一种真诚的爱。青藏高原--这世界上人类最后一块净土,生态环境的完美保存,正是得力于数千年来这种神山、神湖崇拜意识严律理念指导下的不乱搞一草一木、乱动一沙一石、乱伤无辜生灵而免遭报应信念的馈赠。以山神、龙神为表征的雪域大地的守护神,并非神灵,而正是人类自己。
|
上一篇:西藏尼泊尔传奇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