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异乡,也是故土。离天最近的地方,离众神最近的地方,离香巴拉最近的地方,总是与凝视与仰望连在一起。
雪峰。圣湖。白云朵朵。
草甸。牦牛。溪流淙淙。
藏银。天珠。磕长头的信徒。
玛尼堆。转经筒。
五彩的经幡。红衣的喇嘛。
阳光下庄严的红墙。酥油灯掩映的经堂。
离天最近的地方,离众神最近的地方,离香巴拉最近的地方。
西藏!西藏!
这就是我心中的西藏吗?
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那片纯净而神秘的疆土吗?
屹立在红山之巅的宫墙红白相间那般威严那般静穆那般高不可攀,夕阳的余晖将她涂抹得异常耀眼如天国圣殿。以高天厚土之上的神圣和威严逼仄着每一双仰望它的目光。一座座金顶在蓝天的映衬下似修持的佛陀祈福着众生安泰,万民吉祥。祥和美丽的宗角禄康(龙王庙)公园里炜桑炉轻烟升腾,藏族信众一遍遍围绕着回廊掀动转经筒噜噜作响,圆满着来世的功德。此时,澄碧的天空上几多孤云飘飘荡荡,让蓝更蓝,让白更白,引诱着我不由自主地伸出手去……
一、大昭寺
“到西藏不去大昭寺等于没有到过西藏”大昭寺著名喇嘛尼玛次仁这样评价大昭寺。
大昭寺是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缔造者松赞干布赞普为他的尼婆罗(尼泊尔)王妃尺尊公主修建的,后经历代扩建形成现在这样庞大的规模。在这里供奉着文成公主自大唐带来的释家牟尼12岁等身造像,此造像与尺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造像(已损)被藏人公认为进入雪域高原最早的佛像。据称这尊造像由释迦牟尼亲自开光,藏人认为见到他就如同见到了佛祖本人。因此,晨曦刚刚照临,大昭寺门前已满是磕头叩拜的男女老少,他们双手合十自头顶、额头、前胸依次而下,然后双手伸展向下铺倒身子五体投地,并且一便便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避开磕头的藏族信众进入寺内,位于正中心的是如同汉人院落中的天井,这里是藏传佛教“格西”(佛教高级学位,相当于博士)的诞生地。1409年格鲁派开山鼻祖宗喀巴大师在这里创立传昭大法会并成为藏传佛教最盛大的法事活动之一,届时各路僧人齐聚大昭寺观看杰出僧人激烈的辩经。整个寺院的底层显得幽暗阴郁,被信徒反复摩擦过的地面光洁如镜。大殿正中两尊塑像,左侧是红教(宁玛派)创始人八世纪入藏传播佛法的印度密宗大师莲花生;右侧为强巴佛。
殿内的酥油灯闪闪烁烁,映衬得一排排金身黄衣的佛像威严而神秘,表情庄重地接受佛徒信众的顶礼膜拜。为酥油灯里添油的藏人目不四顾,默默地来又默默地去,并不时用额头轻触佛台和神柱,如同在与神祖对话。大殿的正后则一小间的佛龛里便供奉着弥足珍贵的释家牟尼12岁等身像,造像用明黄的丝绸服饰周身层层包裹,藏人信众还为其装扮了镶有千年天珠、绿松石、红珊瑚等名贵珠宝的头冠。另一侧供奉着土蕃王朝第一位赞普――松赞干布和他两位王妃: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在藏民族的心目中他们不是普通的国王和王后,他们是菩萨和度母的化身降临人间来渡化藏人的,因而受到极高的宗教礼遇。
在大昭寺里除了强巴佛、菩萨等佛像以外,还供奉着藏传佛教中各派的创始人及杰出人物的塑像,如萨迦派的“萨迦五祖”、白教的米拉日巴、藏医药创始人唐东结布、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及八大弟子、以及为唐蕃结盟而迎娶文成公主立下汗马功劳的松赞干布的大臣禄东赞等等,它们都被尊为“佛”或“菩萨”的化身。
大殿里一些出自公元七世纪的檀木门框和立柱至今仍保留完好,上面雕刻着的精美的宗教纹饰虽然已经被香火熏染成黯黑色,却更显出一种沧桑与厚重,望着它,如同望着家乡的老宅,令人感到某种亲切的暖意。在檀木立柱上有一些白色的颗粒,那是人的牙齿。虔诚的藏人从遥远的地方三步一拜地用身体丈量着高原的土地,也丈量着与佛祖、与天界的距离,他们或许要这样走上许多年,经受过无尽的风雨霜雪和难以想象的磨难才能到达拉萨,有一些人因此而中途夭亡,他的同伴会取下他的一颗牙齿带在身上,如同携带者他的肉身继续接下来的道路直至他们心中的圣地,当抵达大昭寺后,那颗牙齿便会如他的灵魂被嵌入这些立柱上,以圆满陨亡者的今生功德和后世轮回。
我被藏民族的这种如牦牛般的执著而震撼着,他们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懈地追求,在世界之巅与严寒与酷日为邻、与孤苦与寂寞做伴、与星月与虔诚同行,风餐露宿、茹毛饮血,甚至不惜附出生命的代价而无悔,这一切对于那些在信仰的废墟上无方向无目标的“精神乞丐”们难道不具有深刻的教益吗?
登上大昭寺的金顶,碧天阔阔,白云朵朵,艳阳下的法轮金光灿灿,似昭示、似神祗……
二、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座落在拉萨市中心的玛布日山(红山)之颠,山脚下的建筑被称为“雪”,汉语译为“下面”,是各个政府机构以及监狱、酒坊之类的附属设施,专为布达拉宫提供服务。布达拉宫的整个宫城主体部分分为白宫和红宫,白宫为达赖喇嘛处理政务和生活居住的地方;红宫则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和经堂,主楼部分高达115米。“布达拉”是梵语“佛陀罗”的意思,因此布达拉宫又被称为第二普陀山。从松赞干布时代到十四世达赖喇嘛共1300多年间,先后有9个藏王和10个达赖喇嘛在这里施政布道,1645年的五世达赖喇嘛时期,西藏(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政治中心由哲蚌寺迁至布达拉宫,并作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
沿“之”字形山道拾级而上,高大的内宫门楼绘制有护法天王壁画,色彩浓重艳丽,徒然增添了一种威严。与门楼相连的宫墙厚达三米,里外用石块垒砌,中间填充坚实的夯土。宫墙上开有内宽外窄的了望窗,俯瞰的视野极为开阔,其空间足以容纳一个高大的武士张弓搭箭,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宫殿内座落着五世至十三世(除六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塔身均为黄金或白银包裹,装饰着各种宝石、珠玉,显得庄严而又金碧辉煌,尤其是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的灵塔高达14.85米,仅黄金就耗费了11万两,其中随葬的通灵宝物丰富而珍贵,据说有佛祖的真身舍利指、宗喀巴大师使用的金碗……这也是西藏最为重要的一个灵塔,显示出五世达赖喇嘛在西藏历史上及为重要的地位和卓越功绩。
穿行在幽暗狭窄的楼梯,闪烁的酥油灯、袅袅的藏香、厚重的围幔、静卧的经书、古朴精美的唐卡、高高在上的法座、无处不在的的佛像、以及诵经的红衣喇嘛,使整个布达拉宫给人一种森严、神圣、神秘以至压抑之感,似乎人的整个身心都被包裹其间。
三、圣湖“纳木措”
纳木措是藏传佛教的三大圣湖之一,也是其中被公认为最美的一个。“措”即藏语的“湖”,纳木错意为“天湖”,位于念青唐古拉山的北麓,为第三纪末第四季初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形成的高原堰塞湖,湖面海拔4718米,面积190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咸水湖也是第二大咸水湖。相传这里是密宗本尊胜乐金刚的道场,18世纪末,达隆嘎平派创始人达隆塘、巴扎西贝等高僧在这里修习密宗要法,信徒们传说,每到羊年、猪年,菩萨、护法神会在这里开坛设法,大兴法会,如此时前往朝拜转湖念经则会其福无限,胜过平日转湖念经10万次,每到藏历羊年4月15日这一活动达到高潮。
出拉萨城向西,再折往西北,过羊八井就进入广袤的藏北草原,左边是草山和更远处的念青唐古拉雪山;右边是开阔的草原,薄雾轻拢之中绿草如毡、溪流潺潺,散布其间的羊群和牦牛如天上的星子,此情此景宛若画梦。
过当雄县城后盘山向北,便将到达纳根拉山口。站在山口四顾,左右两边山岩突兀嶙峋;后边山谷逼仄,公路逶迤而上;而在山口的前方却令人顿生一览众山小之感,蓝天白云下纳木错的一角如草原上静卧的一面巨大的明镜,那样浩大又如此安详,湖水的碧蓝与草的褐绿构成一幅绝美的高原图景。
从山口下行约30多公里便是纳木错的扎西半岛,在这里,湖水更加深邃地蓝着,湖底卵石上的斑纹清晰可见,湖岸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向远方伸展,水天相接处如天地的折痕,亦如天书的两面,湖岸的山岩上经幡交织浩繁,鸥鸟低迴间应和着波涌岸滩,似乎令整个天地间都弥漫着神性的箴言,需要你用整个身心去慢慢品读,慢慢体味。清冽的湖水一波波涌来,荡漾出纯澈的浪花,那是风的脚步,那是来自远古的神诋,引领卓我的思绪随高原的风、随洁白的云飘飘荡荡,使整个身心都如婴孩般浸淫在一种简约与至纯、至净当中……
我发现每当藏人牵引牦牛涉入湖水时必会唱起悠扬的曲调,像是在祷告,又像是在祈福。如果说念青唐古拉山是一名威猛的武士,那么纳木错就像是一位与他紧紧相依相偎的钟情恋人,不分昼夜、不离不弃,在这世纪的高原共同演绎着一曲爱的千古绝唱。
四、林芝江南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西藏的土地必定都被草原、雪山所覆盖,一派“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苍茫景象,我亦不例外。但是,当我到达林芝地区之后这一观念被彻底颠覆了。
翻过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进入林芝地区。米拉山是拉萨河和尼洋河的发源地,但两条河流却向东、西两个方向相背而流,如一母之子各自怀揣远大的理想离别家乡,坚定地向着不可预知的远方勇敢地去开辟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尼洋河在传说中是神山流出的眼泪,它是雅鲁藏布江北测最大的支流,也是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五大支流之一。尼洋河水呈白灰色,河岸时而开阔,时而狭窄,河水随河岸的开合时而威猛跌宕,如武士、如烈马;时而又优雅舒缓,若处子、若谣曲。水中生长着许多灌木和乔木,山拗间红绿屋顶的藏式民居与蓝天白云、与青青山峦相得益彰。
位于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境内的巴松措又名措高湖,意为“绿色的水”,,这里湖面海拔3700多米,与拉萨市相当。湖心的扎西岛一侧的地面,随着人们轻轻叩击,地下会发出阵阵空洞的徊响,如整个小岛无根无基,悬浮在水面上似的。沿环岛小路而行,头顶浓荫葱翠,脚下树根袒裸蟠结,五彩经幡交横斜逸,在阴郁中徒增点点亮色。立于小岛之上眺望,湖水波光敛艳,翡翠般由浅渐深,与远处的山色一淡一浓相得益彰。更远处,雪山与白云相连。浮桥、碧水、青山、雪峰、云朵、蓝天构成天地间巨大的画幅,令人陶醉,令人痴迷。
林芝地区山青水美,自然条件非常优越,不仅是巴松措,在嘎定沟、在柏树林、在尼洋河沿途……你会误以为自己已经置身于内地的某个风景名胜之中了。
五、日喀则
“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有条美丽的河。”
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是藏族歌手韩红唱给他的家乡日喀则的。人人都知道珠穆朗玛峰,但知道珠穆朗玛峰就在日喀则境内的却并不多。日喀则位于西藏南部,藏语是“最好的庄园”,为西藏第二大城市(属县级市),虽然人口只有不到10万,但是作为班禅大师驻锡地的扎实伦布寺就坐落在城西的尼色日山坡上。
从西藏到日喀则要翻越海拔约5100米的冈巴拉山。在山口的高地上,与雅鲁藏布江一山之隔的羊卓雍措尽收眼底,那蓝如天空样的湖水似丝绸、似少女娇嫩的肌肤,安详在群山的怀抱之中。羊卓雍措也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意为“天鹅池”,湖面海拔达到4441米,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在它的远方便是海拔7200米的宁金抗沙峰。令人想不到的是,湖里繁衍的细鳞鱼、裂尻鱼和高原裸鲤等鱼类的储量竟然达到2、3亿公斤。穿过山口下行,一路欣赏者羊卓雍措的美景,云朵和草山投射在水中,分不清哪个是真,那个是影。在湖边,不时可以看到水鸽、斑头雁和鱼鹰悠闲地觅食,在水面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我想,它们才是这高原圣湖真正的主人吧。
进入扎什伦布寺大门是一处可以容纳2000多人的广场,地面用石板铺成并划着各种符号和线条,每年由班禅大师主持的辩经法会就在这里进行。札什伦布寺是历代班禅大师的主寺,于明代正统年间由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弟子根敦朱巴创建,是后藏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它与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塔尔寺、拉卜楞寺一同被称为格鲁派六大寺院。庞大的札什伦布寺外围是数量众多的僧舍(康村),据说有64个。这些僧舍按照居住来自不同的地方而命名,一般同一个地方前来札寺修习或游历的僧人居住在同一个院落,藏语称为“札康”或“康村”。沿康村的石板路向左,首先看到的是强巴佛殿,藏语称“强巴康”,即弥勒佛殿。30多米高的殿堂建于1461年,一尊世界最大的镏金青铜强巴佛坐像占据了大殿内2/3,佛像高22米,连同莲花基座达到26米多,在逼仄的空间内你必须高高仰起头来才能看到强巴佛的尊容,无形中让人们在“佛”前感到自身的渺小和卑微。整座佛像镶嵌着30多颗钻石及近2000颗珍珠、琥珀、绿松石、天珠等珠宝,共用9年时间方才完成。强巴佛面容端庄、祥蔼、生动,佛像前酥油灯层层环绕,两边分别摆放着青稞等“吉祥八宝”,四周墙壁的红色背景上绘制了上千尊强巴佛金粉画像,每一尊神态姿势各不相同,反映了藏民族画工的高超技艺以及对佛的无限虔诚。
后记
西藏,一个古老而圣洁的地方,雪山、圣湖、草甸、险峰;寺庙、金顶、袈裟、经幡;天与地的恢弘、人与自然的和谐;淳朴的民风、深厚的藏文化……注定对每一个人都充满诱惑,又使多少人流连忘返。西藏,总是与神秘连在一起;总是与庄严与肃穆连在一起;总是与凝视与仰望连在一起。这里是离天最近的地方;这里是离众神最近的地方;这里也是离灵魂最近的地方吗?我不是一名朝圣者。但是,面对西藏,我却一次次禁不住泪满眼眶。
西藏,是异乡,也是故土。在这里,我们都是人类的原初之子。面对西藏,似有一些什么东西正远离我们远去,又有什么东西正在向我们走来。
西藏啊,我以一种朝圣般的虔诚一步步靠近你,仿佛一枝小小的草芽怯怯地体悟你宽厚胸膛的温暖,也感知着你的苍茫与深邃、辽远与醇厚、宁静与孤独。那远比阳光更加耀眼的金顶直刺我追寻的眸子,灼烤着我激荡的内心,西藏,我情愿做你额顶的一片云,我情愿做你肩头的一缕风,我情愿做你怀中的一粒沙,我情愿做你山巅风口上雪浸霜蚀的一枚玛尼石……
|